浏览次数:8186 日期:2020-12-24 来源:本站
王加启等:疫情中奶业的三点思考
人类存在,病毒就存在,疫情的风险就会存在。
本文以奶业为主线,从食物消费方式、农业生产结构和食物消费结构3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发展奶业对减少疫情风险、构建绿色农业体系和优化膳食蛋白结构的重要作用,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亟需引起重视。
一、发展奶业有助于减少疫情风险
疫情发生引起人们对食物消费方式的关注。我国2003年发生非典疫情、2020年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实际上还有2004年至2009年、2013年至2020年的14次禽流感疫情,让人们更加关注食物的消费方式。
相对分离的食物消费方式可以减少疫情风险。食物消费方式有两类,一类是食物生产后直接消费,生产环境与消费环境混合在一起;一类是在食物消费之前进行必要的简洁加工,食物生产环境与消费环境之间相对分离。相对分离的食物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有效避免大量消费者直接接触活体动物,减少人类疫情风险的健康消费方式。
发展奶业是建立相对分离食物消费方式的引导力量,有助于减少疫情风险。据FAO统计数据,2017年全球人均每天牛奶蛋白摄入量为8.5克,是人类最多的单一动物蛋白来源。在食物系统中,奶业产业链长、产品不易贮存,而且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硬件要求高,尤其是从乡村到城镇的冷链配置成为必备条件,因此,相对其他食物生产难度更大。但是,人类对优质蛋白和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不仅成就了奶业,更是升华了人类自身。奶业发展与奶产品消费必须经过种植、养殖、加工,最后进入超市,才能到消费者手中。在奶业的带动下,食物生产与食物消费环境相对分离,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用于食物消费的超市、商店和便利店逐渐发展,尤其是冷链条件日趋完善,为其他食物消费方式的转变发挥了重要引导示范作用,不仅仅成为整个食物链健康消费方式的引领者,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类直接购买和消费活体动物类食物引发的疫情风险。
二、发展奶业有助于构建绿色农业体系
“粮猪”结构的农业体系作用重大,但是也有不足之处。种一季庄稼,有50%的生物产量转化为籽实,作为粮食用于口粮与饲料粮,但是还有50%的生物产量转化为秸秆,难以利用。一块土地上,拿走50%的粮食,废弃50%的秸秆,或者再用更多的能耗去处理秸秆,年复一年,这就是“粮猪”结构农业生产的基本状况。
发展奶业可以弥补“粮猪”结构的不足。奶牛等反刍动物,拥有特殊的瘤胃,能够大量充分利用整株植物资源,比如全株玉米青贮饲料、苜蓿青贮饲料,利用的是整个植株,是全部的生物产量。奶牛养殖需要的牧草不适宜远距离运输,必须就近种植,而且需要禾本科与豆科合理搭配种植,所以在整个农业生产中,奶牛与土地结合最紧密,融为一体,一块土地,产出的生物量全部为奶牛食用,生产出人类需要的牛奶,留下优质的肥料肥田。因此,奶业生产,是名副其实的高效节粮型畜牧业,发展奶业,有助于推动从传统粮食安全观到整体食物安全观的转变。
发展奶业是维护农业多元化,构建绿色农业体系的重要途径。发达国家的奶业产值一般占整个农业产值的20%左右,英国达到40%,我国仅2%左右。上个世纪70年代,欧共体通过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实施了很著名的对第三世界牛奶援助项目,依然值得我们思考。当时的欧共体国家,牛奶都大量过剩了,还要倒贴钱援助第三世界国家,这些国家为什么要发展奶业?一个原因是保持一定比例的奶业,可以避免形成过度依赖“粮猪”的农业生产结构,更有利于保持农业生产的多元化,更有利于维护整个农业的生态融合,一是维护养殖业与种植业的融合,二是维护种植业中禾本科植物与豆科植物的融合。豆科植物,不应该被冷落,它的可持续发展价值,需要更多重视。
因此,让奶业在整个农业系统中发展到合适的比例,可以减轻养猪生产的压力,是推动绿色农业体系构建的重要途径。
三、发展奶业有助于强壮整个民族
奶瓶子里装的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和希望。牛奶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最接近完美的食物,素有“白色血液”的美誉,是除母乳之外,婴幼儿的第一口粮。因此,奶瓶子里装的不仅仅是一种普通食品,而是每个婴幼儿早期生命最脆弱时的守护神,是健康中国和强壮民族的担当,是对子孙后代的责任,也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和希望。
许多国家把发展奶业作为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并且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如日本“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美国“三杯牛奶行动”、印度“白色革命”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硝烟未尽,英国一片苍凉、百废待兴,丘吉尔首相1943年3月21日对全国发表广播讲话时就提出“对任何社会,都没有比把牛奶喂进婴儿嘴里更好的投资了”(‘There is no finer investment for any community than putting milk into babies’),坚定了英国民众对战争最终胜利的信心,唤起了英国民众对战后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国人均奶产品消费量低,是目前国家发展的短板。2019年我国奶类人均表观消费量约35.9公斤,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2017年我国每天人均动物蛋白消费量40.4克,其中肉类提供53.1%,奶类仅提供6.7%。相比之下,日本奶类提供动物蛋白的14.8%,美国是30.4%,德国是40.2%。无论从农业生产结构分析,还是从食物消费结构分析,我国奶业都是显而易见的短板。
推动奶业优质发展,应该成为国家的优先政策。只有加快部署重大战略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攻克良种选育、健康养殖、苜蓿青贮、生鲜奶用途分级、低碳加工工艺和优质奶产品评价等核心技术,才能高质量构建饲料生产-奶牛养殖-奶类加工-奶品消费有机衔接的健康发展模式,为推动奶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闯出一条优质绿色之路,丰富全国人民的奶瓶子,同时从消费端减轻猪肉生产压力,改善食物结构,为健康中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作出应有的贡献。发展奶业,可以有效带动食物消费方式中的乡村冷链或商超建设、推动绿色农业生产体系构建和提升食物消费结构中奶类的比例,这些都是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的期待,既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民生账。奶类食物是生活必需品,是全社会的普惠食物,要避免过度加工、过度包装、过多环节和过高利润,制造所谓的“高端食品”,鼓励通过简洁加工、就近加工,做到安全卫生、绿色低碳、营养鲜活的牛奶就在身边,经济方便,惠及每个家庭,让中华民族更加健康强壮。
作者:王加启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 所长/研究员
郑楠 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副研究员
程广燕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 研究员
张养东 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副研究员